古时候人类怎样处理垃圾?
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困扰越来越大,必须想办法尽快彻底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对人类带来的危害。
一、生活垃圾危害大,消除垃圾困扰迫在眉睫
生活垃圾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组成成份越来越复杂,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这已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现普遍采用的有四种方法:一是填埋;二是焚烧;三是堆肥;四是回收再利用。
第一种方法;填埋;采用最多。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危害很大。首先长期侵占土地,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每年就有成千上万亩的土地被侵占,现已有六百多座城市被垃圾包围,这种趋势正愈演愈烈。如不加以制止有可能到处都是垃圾、垃圾山。填埋后的垃圾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危害更是在不断增加。
第二种方法:焚烧。会产生多种有害气体包括二恶英之类的剧毒物质,污染空气。同时产生大量的残渣。
第三种方法:堆肥。把垃圾堆在一起,让其有机成份成为肥料,但有机垃圾与其它不能做肥料的垃圾混在一起很难分开,同时只能部分解决问题。
第四种方法:回收再利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分类,目前垃圾分类很难实现。用机械分类,世界上还没有哪种机械能很好地把垃圾中的多种成份彻底分开。用人工分拣,又脏又臭,给分拣工人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
另外,以上四种方式都需要进行集中清运。现行的清运方式也很不理想,垃圾车到处停、满街跑,有碍观瞻,堵塞交通。有的垃圾车上面掉垃圾,下面流污水,又脏又臭,造成第二次污染。同时在清运过和中,对人力财力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
所以,必须迅速采取科学的方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垃圾对人类的困扰。
二、正确地认识垃圾是解决垃圾困扰的前提
仔细研究生活垃圾就会发现垃圾并不全是有害物质,相反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废旧金属制品,用来提炼金属,比从矿石中提炼金属更好;破碎的玻璃是制造玻璃器皿的现成原料;废旧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制品,可再变成塑料;废旧纸张是造纸的好原料;旧橡胶可变成再生橡胶;木质废物可用来造纸等。厨余(剩饭剩菜、瓜果皮核、骨头内脏等)可变成肥料、燃料,甚至饲料。
三、科学地分类是解决垃圾困扰的关键
垃圾要利用,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首先可把厨余归为第一类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残余,动物骨胳、皮毛、内脏残余等。凡是从农田畜圈中来的想办法让它再回到农田畜圈中去。
其余工业废品统统归为第二类,如废旧纸张、玻璃、金属、木材、橡胶、塑料、电池等。可集中分拣,分别送不同的工厂,作为工业原料。
看来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很好地把它分开来,上文曾提到分开很困难,且成本大,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四、科学的处理方法是解决垃圾困扰的保障
把生活垃圾的分类放在垃圾产生的源头--家庭就容易多了。当然,要每个家庭把所有的垃圾分成很多类别,是不很现实的。而如果仅把垃圾分成上述的两大类,人们应该容易接受。第一类有机垃圾可利用国家专利“一种垃圾处理器”(专利号99235149.9) 来处理,它可把这类垃圾粉碎、烘干、以减轻重量、减小体积、防止其腐烂发臭。
可成立一个专业回收公司,让其专门定期(十天半月不等)上门回收家庭的这两类垃圾。第一类垃圾经垃圾处理器处理后直接集中送农村做肥料、饲料,送工厂做燃料,还可作为家庭种花用肥,城市绿化用肥。第二类垃圾可集中起来以后用机械辅以人工,或用纯人工的方法进行分拣再分别送有关工厂利用。各种物质因有一定的数量基础也就有了回收的价值,哪怕是一个小塑料袋、一张纸片,甚至是一个烟头。
这样处理可产生以下好处:第一、不用每天丢垃圾。每户每天有机垃圾干物质的重量和体积都很小,不脏不臭,可存放一定的时间。减轻了人们每天丢垃圾的烦恼。第二、不用每天清运,减少了现行清运方式带来的很多麻烦。第三、能为政府节约大量的垃圾清运费用。第四、避免了垃圾对土地的侵占和对地下水、大气的污染。第五、能很好地利用垃圾的各种成份。
各种垃圾回到了生产的源头做到了“物归原处”,既解决了垃圾产生的危害,又为工厂提供了原料、燃料,为农民提供了肥料、饲料。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如此循环利用各种物质,可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城市生活垃圾对人类带来危害这一世界难题。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根据工程实例和文献资料,分析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现状、管理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途径和机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并对国内外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法则、策略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1建筑垃圾资源化概述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资源化一般意义上是指将建筑物拆除之后工地剩下的或者施工现场浪费的一些废弃固体物质,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法和一些管理措施,回收其中有价值的物质并加以加工再生成产品的过程[1]。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通过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一方面可以适当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起到减少安全隐患、保护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原生资源的消耗量,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并且能促进建筑垃圾的循环经济发展[2]
2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
2.1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京、津、冀、鄂、吉、辽等地调研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每年的建筑垃圾产量可达20亿t以上,并且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10%以上,建筑垃圾的产量正在以一个巨大惊人的速度增长着,但是建筑垃圾的处理及再利用的效率却非常之低,建筑垃圾资源化率更是非常之低。这些待处理的建筑垃圾就严重危及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环境,甚至危及国民身体健康。对于建筑垃圾的管理与处理,我国起步是比较晚的,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而刚开始的范围也仅限于一小部分大城市[3]。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的直接法律是相对匮乏的,对于一些违规违法的建筑垃圾处理行为,缺乏有力的处罚制度,这也导致了一些企业钻法律的空子,少花钱甚至不花钱,采用一些简单的掩埋焚烧方式,随意处理有害于环境的建筑垃圾。
伴随着建筑垃圾日益增加的严峻形势,近年来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将注意力投向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研究,开始尝试从技术层面、法律角度、市场层面等对建筑垃圾资源化进行研究。在技术层面上,李佳彬、孙家瑛、朋改非等学者,通过对比再生粗骨料与天然骨料的特点,采取实验对比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而得出可以通过调整水灰比来使再生混凝土获得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在政策法规及管理上,因为制度观念的落后、监管机制的不合理、奖惩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够细致,我国的建筑垃圾管理的转型尚存在很大困难;在市场层面上,再生建筑材料由于技术层面的不完善,再加上部分商家对于再生建筑材料的质量的担忧,导致一些建筑材料的利润水平很低[4]。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形势严峻,虽然得到广泛关注,但在资源化过程中,由于法律的不完善、激励机制的缺乏、相关研究与工程实际应用的差异等细节方面的原因,我国在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的任务依旧艰巨。
2.2国外现状及可借鉴经验
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处理方法非常实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作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些发达国家的法治体系完善,技术相对成熟,在这样的前提下,建筑垃圾成为了一种资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支力量。美国是最早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的发达国家之一,早在1915年就已经开始对筑路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沥青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再利用。通过相关完善的法规和监管体系,再加上资源化技术的相对成熟,相关企业不得不有意识地采取资源化措施处理建筑垃圾,使得美国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几乎达到100%。同样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也是非常重视。从1954年开始,日本先后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严格规定了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必须要达到的要求[5]。
此外,以法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实施了“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通过事先的一些科学管理可有效控制措施,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国外的专家学者和环保企业都积极参与,在技术、监管、社会等层面上,都对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有很大借鉴意义。在技术层面上,由Zegaetal提出的在垃圾破碎环节增加一个垂直冲击式破碎机来改善再生集料的质量和粒径,通过集料比例和粒径的调整,将建筑垃圾制作成路面材料;在监管层面,实践工程表明:大部分资源化系统运行价差的企业是因为缺少激励;如果适当推行环境税和资源化补贴机制,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企业就会产生规模效应。
建筑垃圾资源化能否大规模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部门能否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政策。在社会层面,国外学者调研发现:建筑垃圾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设计的变更引起的;建筑承包商、设计师等对于再生产品的评价和再生产品的推广使用有很大影响。总之,在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法律法规是非常完善的,政府的激励机制也相对完整,市场推动机制也相对全面,对于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
3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建议和行动措施
3.1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在建筑垃圾处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及政府监管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缺陷,管理体系比较落后,处于一种政企不分、管理与执法混淆的非正常状态,严重影响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发展。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应尽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整个资源化过程中各部门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推动资源化的健康发展。
3.2做好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数据库建立
对于拆建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种类的建筑垃圾,应该做好分类,根据其可资源化的程度采取不同的资源化措施,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建筑垃圾的再生作用。此外要将建筑垃圾相关的数据如上一年废弃物数量、再生利用率等及时公开,既方便学者们更新研究数据,又能更好地督促相关部门做好资源化工作。
3.3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激励机制
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高投低收的现状,很多企业不愿意加入这样的行列,所以需要政府加大对资源化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可以对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另一方面对一些资源化达到一定规模,且效益较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经济奖励。
3.4加大建筑垃圾排放收费标准
如果提高了建筑垃圾的排放费用,一方面让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作用,可以在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将增收的费用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管理科研工作。此外,还要对一些不按照要求处理建筑垃圾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其违规成本。
3.5做好质量评定和质量认证
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而生产的建筑材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企业或是人员对其质量问题存在疑惑,所以才不敢去使用。所以就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做好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的质量评定和认证工作,并完善认证体系,让消费者放心。
3.6积极宣传再生产品
政府及企业需要增加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宣传,让使用者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概念及其性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同时还要对一些已经有所成就的资源化企业做好宣传,发挥其典型模范作用,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行列。
3.7做好资源化技术研发工作
虽然现在已经有一些资源化的技术,但对于一些比较难以处理的建筑垃圾,该如何转变成再生建材仍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一方面这需要科研工作者做好科研工作,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关,要及时攻克,另一方面需要国家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工作。
4结论与展望
通过比较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发展程度,得出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尚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阶段,需要从国外的先进方法中汲取经验,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角度,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监管体系和激励处罚机制,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覆盖范围,真正做到再生利用率较高,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工程招标业主名录
北京工程招标业主名录
天津工程招标业主名录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德国走过了怎样的百年垃圾分类史?
当上海市民正在为7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而忙碌时,一向以严明纪律性著称的德国人却已经将垃圾分类认真执行了将近30年。对于制定条条框框颇有心得的日耳曼人显然更希望挑战高难度的分类操作。德国走过了怎样的百年垃圾分类史?
20世纪初,刚刚统一三十余年的德意志帝国正在经历迅速工业化以及人口爆炸。在首都柏林,大量涌入的产业工人使得这座城市蓬勃发展,却也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大量的垃圾。
当时以容克地主们为代表的城市管理者们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填埋、焚烧以及分类再利用。
燃烧垃圾带来的异味以及鲁尔区优质煤矿的存在使得垃圾焚烧方案很快便被否决。而垃圾分类方案则于1907年正式在柏林夏洛滕堡区开始试点。
不过,即便是当时的垃圾分类仅有三大类别,也无法避免此次试点最终因为缺乏居民理解和支持、缺少财政补贴、无法从垃圾回收中盈利等因素而彻底流产。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女仆才会去进行垃圾分类。
自此之后,垃圾分类方案被人彻底遗忘,而垃圾掩埋甚至是垃圾山便成为了柏林人处理垃圾的默认选项。时至今日,当年的垃圾填埋场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高达87米的新汉纳山(neuer Hahneberg),甚至成为了当下户外运动爱好者训练滑翔伞的好去处。
垃圾分类概念的再度复兴则是在第三帝国时期。处于战时经济模式的纳粹德国曾以政治口号的形式号召对“对垃圾进行全方位的再利用”,这其中又以针对金属类垃圾、废旧橡胶以及塑料等石化制品的分类收效最佳。
随着第三帝国的覆灭,这段历史很快也被人们所遗忘。垃圾分类这个概念第二次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即便在今日也无人愿意肯定纳粹党在垃圾分类利用领域的些许成就。
步入1950-1960年代,随着莱茵经济奇迹的爆发,百废待兴的德国走上了快速复兴之路。捱过了20年苦日子的德国人腰包渐鼓,他们甚至将繁杂的产品包装或者包装垃圾的数量视为攀比的标的。
这一切终于在1970年代的能源危机迎来了转机。
1973年,民间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布了著名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个认知开始在民间迅速传播。同时期开始兴旺的绿党运动也逐渐将这一观念植入了德国人的思维中。
此时,已经有大量德国人开始自发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对垃圾自愿进行分类,甚至成为了那代德国人时代精神的注脚。
到了1980年代,德国各个居民区内已经开始大规模放置废旧玻璃以及废纸张回收桶。尽管彼时垃圾分类仍然只是建立在个人自愿的前提下,但是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带来的收益及宝贵的二级原料使得垃圾分类获得了民众与工业界的一致支持。
值得玩味的是,彼时的西德政府却从未表露过任何有关垃圾分类的立法打算。毕竟,穷邻居东德始终愿意从西德进口塑料垃圾以换取宝贵的西德马克外汇。
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失去了塑料垃圾出口市场的德国政府迅速通过了《包装条例》。该条例不仅是目前德国垃圾分类体系的雏形,更是宣告着垃圾分类理念终于在德国迎来了第三次复兴。
那么,经历了一百余年起起落落的德国垃圾分类体系就完善了吗?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根据德国《时代报》的报道,德国大城市分类垃圾桶的“误投率”高达40%,而作为万金油的其他类垃圾误投率更是高达60%。尽管详尽的垃圾分类列表可以在网上以及市政厅免费领取,但是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考证诸如“用过的尿布属于哪种垃圾”或者“猫砂属于其他类垃圾与否”之类的琐碎问题。
2015年,德国《循环经济法案》正式生效,明确将垃圾分类列为公民应尽之义务,而拒绝履行者将处以30欧元至5000欧元不等的罚款。
如果把没喝完的酸奶盒子扔进黄色垃圾桶,这属于“普通误投”;但如果把塑料马桶塞扔进黄色垃圾桶,那就属于将面临罚款的“刻意误投”,因为此举显然是经过了一番思考后作出的不负责任行为。
生活垃圾中有哪些是可以再利用的?
可以再利用的生活垃圾如下:
1、塑料
如塑料袋、塑料包装、快餐饭盒、塑料杯瓶、电器包装、冷饮皮等等难以分解,破坏土质,使植物生长减少百分之30。填埋后可能污染地下水,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
2、电池如钮扣电池、充电电池、干电池
钮扣电池含有有毒重金属汞;充电电池含有有害重金属镉;干电池含汞、铅和酸碱类物质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3、纸类
未严重玷污的文字用纸、包装用纸和其他纸制品等。如报纸、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片、纸盒、复印纸等。
4、金属
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如易拉罐、铁皮罐头盒、铅皮牙膏皮等。
5、玻璃
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
6、织物
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
扩展资料:
可回收物品范围
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纸盒等,但是纸巾和卫生用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塑料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等。玻璃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等。
金属主要包括易拉罐、金属罐头盒等。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毛巾、书包、布鞋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回收垃圾
古代也有垃圾分类吗,他们如何处理垃圾?
古人的生活没有我们现在想的那般脏乱不堪,他们也是存在垃圾分类的。主要是靠律法逼迫民众保持干净,不要乱丢垃圾,以维持城市的整洁,到了后面也有专门管理城市垃圾处理的人。
有法律条文的约束不许乱扔垃圾
有羞耻心的人类是无法生活在过于肮脏的环境。古代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会被律法约束着,不能污染自己的城市。早在秦朝,就颁布过十分严苛的法律,如果有人敢随便乱扔垃圾,那么他将会面临“断手”,在脸上刻字的命运。毕竟在古代,垃圾处理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乱扔垃圾更会增加城市垃圾处理的负担,而人们自己管不住自己,就只能让律法来管了。
垃圾再回收。
只靠法律是无法约束出每一个人的。毕竟在那个时代公共领域是没有监控的,那如果有人趁别人不注意做了违法的事儿也不好管理。当时的人们又发现生活垃圾是可以再利用于农事。在古代,也只有生活垃圾,没有难以降解,所以要被特殊处理的垃圾。所以大部分垃圾都被回收利用了。
有专门从事垃圾处理的人
我们在电视剧上看到古代道路的街面,总是保持整洁的。虽然历史上的古代应该不如电视剧里展现出来的那般干净整洁,但是也不会过分肮脏。因为会有专门管垃圾处理的人,在大家都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出去把路面扫干净,然后领取工钱。相当于现在的环卫工人。果然不管在哪个时代要保持城市的整洁都离不开辛勤的环卫工人。而国家会专门设立管理垃圾的职位。
不管是哪个时代,城市的整洁都需要城市居民共同来维持,我们都有义务保持自己居住环境的干净,所以不要乱丢垃圾。
古代没有现代技术,古人是怎样处理垃圾的呢?
生活垃圾的问题自古就有。现在人们对垃圾进行分类,按照类别和用途大致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那么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古人该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呢?当时有没有垃圾分类,古人有没有处理垃圾?今天带你去了解一下。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没有现代技术和工具,垃圾处理自然不那么方便。古代和现代一样,文明城市不评价,有系统的环保程序。即使在清代,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严重影响了民族文明的运行。
据《燕京杂记》记载所选: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堆积如山。说的是家家都会把垃圾扫到街外上,已经堆积如山了。虽然朝廷三令五申告诉百姓们不允许把垃圾随意地扔倒在街上,可从来没改观过,依然堆积如山,甚至比房子还高,严重影响着''市容市貌'',老百姓回到家中就如同在山谷中穿梭中一般。
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卫生间,不过很简易,《左传》中就曾记载过晋景公因为如厕不慎坠入而死的悲剧。当时的王宫里的厕所都是这样的简易,更别说普通的百姓家族是啥样了。
不过即使这样,百姓也不能随丢弃垃圾。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严厉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韩非子·内储说上》明令规定:在街路上随便扔灰的将被砍手。所谓的灰基本来源于烧柴、杂草等所产生的垃圾物质。
隋朝初期,计划在长安,建立都城,但这座都城已经被侵蚀,不能再呆下去了。这座城市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历史上隋朝就是这样迁都大兴的。大兴离长安,不远,但是那里的水还是可以喝的。汉代的排水系统其实是很完善的,但是生活垃圾的堆积和排泄物的污染并没有持续多久就暴露出问题。
垃圾一词起源于宋朝,所以宋朝之前没有垃圾,所以宋朝之前提到的灰其实是指垃圾。唐朝时,有一部反环境的法律。垃圾只能放在家里。如果扔到外面,会被打60年。监察官员看到了,不处罚,就要处罚。这部法律出台后,效果显著,长安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古代,第一次垃圾分类实际上是作家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如下图)。当一个工人为国家制造一艘军舰时,陶侃要求每个人收集剩余的锯末和竹子,直到冬天下雪。以前收集的木屑变成了天然的防滑剂,让人们在雪地里安全行走,防止滑倒;但是用钉子的话,剩下的竹头也可以加工成简单的钉子,一举两得。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上也曾记载过废弃物作为粪肥改良土壤肥田的做法。原文写的是''种不求多,唯须良地,故墟新粪坏墙垣乃佳''、''若无故墟粪者,以灰为粪,令厚一寸;灰多则燥不生也。''意思是,用旧墙土作肥料,没有旧墙土也可用草木灰替代。
到了宋代,除了原有的法律法规外,还设立了一个古代的环卫部门,负责街道清扫和市容监察。这位“环卫工人”收入正常,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最重要的是他们按天赚,听起来不错。除了垃圾收集,它还提供上门收粪服务,将收集的肥料运送到田间。
古人的材料远不如现代丰富。另外,他们节俭,垃圾也少。当时没有工业化学品,垃圾可以再利用。那时候已经有人用垃圾发大财了。根据《太平广记》:''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以此家产巨万。''
明朝时期,统治者延续了宋朝的垃圾处理制度。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传教士记载,当时城乡之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垃圾回收产业链。不仅人畜排泄物由专门人员回收,然后运到农村出售;甚至各种城市生活垃圾都有专人回收,扔到街上的一块抹布也会很快回收。
结论
垃圾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但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古代,祖先可以如此熟练轻松地处理这个问题,甚至形成了一站式的产业链,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有多好。这一点也值得后人总结,可以给后人留下更好的生存环境。